春节祭祖习俗忌讳 过年祭拜祖先的寓意

wuqi 阅读:327 2022-11-26 10:28:45 评论:0

祭拜祖先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就是上坟扫墓,这是一项古传至今具有神圣又有意义的民俗活动。除了在清明祭祖的节日以外,春节祭祖也是十分常见的,那么在春节祭祖需要注意什么呢?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春节祭祖习俗忌讳,过年祭拜祖先的寓意。

春节祭祖习俗忌讳1

春节祭祖仪式的讲究

中国的孝道历史久远,在曾经的封建大家庭里,家庭的礼仪也非常多样,对于祭祖也非常重视,祭祖自然也是要讲究规矩的。首先,一般要用木棍或者石块绕着祖坟画一个圈,在圈内摆上各种各样的祭品,焚烧纸钱。烧纸钱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烧全烧透,不能有残留。然后,再把酒洒在地上祭奠一下,为祖宗敬献鲜花或者纸花。有的地方,还要在祖坟前燃放鞭炮,渲染出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告诉祖宗要过年了,家里的子孙后代都挺好的。

祭祖磕头的规矩

磕头礼仪,在古代各种场合下都有所不同,而在祭祖时,次数上,分别有磕一个头、三个头、九个头三种。一般来说,多是磕一个头,这样比较简单,表达到对祖宗的真诚敬意就行了。另外,不管祖坟内的先人是否是合坟,都不能单独磕、单独算,是要合在一起的。所以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磕二、四、五、六、七、八等个数的头。

祭祖的禁忌

过年祭祖禁忌较多,包括以下等等;

禁忌打闹嬉戏祭祀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是对先人的不敬重。

禁忌穿大红大绿祭祖,身着大红大绿,也是对先人不敬重的体现。

禁忌有外人参与祭祖,扫墓是很严肃的事如果有外人,显然不够正式,对别人,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禁忌孕妇祭祖,墓地的阴气有可能会动胎气。

春节祭祖习俗忌讳2

过年祭拜祖先的寓意

过年祭祖的寓意是追思怀念祖宗先辈,希望祖先能保佑子孙后代的平安富贵。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祖先祭拜的形式也不同。中国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在节日期间要认真地祭祖,永远不忘祭祖。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春节祭拜祖先的原因

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祭祀先祖”,目的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祈求来年平安。

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父母点燃三根烛芯香,磕头,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把钱和粮食寄出去。"春节期间,人们祭祖拜神。事实上,人们崇拜他们的祖先和神。

春节祭拜祖先的时间

春节祭祖的时间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所以时间上也会有偏差,不过大多数地区都会在大年30这一天选择记住,因为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亲人都会回到家里过节等到一家人都齐聚之后会去上坟,给自己已经去世的家人报平安,并告知一年之中的收获等等,和已经离去的家人一起过节,也是我们人们寄托哀思,安慰逝者的一种好的方法。不过我们春节祭祖,并不是简简单单去上坟祭拜这么简单,春节祭祖是有很多的规矩的,对于有条件的人们来说,他们会到陵园墓地等祭拜祖先,这时候他们的最佳时间是在除夕当天的上午儿,有些人可能当时没有时间,会提前几天去祭祖。他们的主要想法是可以给他们的祖先钱和礼物,他们的想法是好的,但不是正确的。

春节祭祖习俗忌讳3

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

1、春季祭祖节——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夏季祭祖节——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3、秋季祭祖节——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4、冬季祭祖节——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祭祖习俗忌讳,过年祭拜祖先的寓意的内容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此有更多的了解,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感谢大家的观看。

相关链接

七月半祭祖哪天最好 中元节扫墓什么时间去合适

过年如何拜神祭祖

声明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3.本站整理的文章若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